一、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方式的革新
1.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工程建设,其工程建设的公益性和无偿性使得供水单位对水资源的分配缺乏明确的概念。供水单位一贯扮演的就是无偿或低价为人民供水的服务性角色。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供水单位也将市场化操作运营的理念引进供水管理之中。供水单位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方法赋予水价值,充分合理配置和优化水资源,将水资源的供应与多方单位相结合,形成合力,开展多种经营,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自动化管理取代人工化管理
我国原有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管理的办法,利用传统的通信技术、设施设备等手段,经过人工勘探测绘、数据收集完成工程图表绘制,结合常年工作累积的丰富实践经验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调度指挥,包括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要求、工程建设所需费用成本及洪水预警信息发布等。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水利工程建设也采用了这一新技术,辅助水利工程建设,解放了大量人力资源,节约了成本。
二、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现代化举措
1.工程设施管理
水利工程是凌驾于山川河湖之上的,是人工选址设计建设的水力资源调节控制器,是与山川河湖的变化发展相辅相成的。河流湖泊水域的水资源受到气候、地形环境、突发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复杂多变,稳定性较差,随之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变动。施行工程设施管理后,管理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树立工程的变化规律,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和保护策略,确保水利工程在安全稳定范围内服务于社会。工程设施管理可以使管理工作人员养成定期对设施进行安全监测的良好习惯,及时排查出潜在的可能威胁工程设施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尽可能在造成实际破坏和危害之前检测出问题,并且有计划、有步骤的制定出家决方案。
2.专业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从开始设计选址之初到最终竣工投入使用需要经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建设完成后的水利工程是为了造福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千秋万代,并不仅是满足当前的生产发展,因此必须建设专业的管理组织机构对工程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其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发挥效用。
专业的水利工程管理组织机构可以平衡用水单位的各方利益,协调安排好用水时间、用水量等问题,并充分调动群众的能动性,发挥群众自我管理的能力,将群众“自治”与管理部门的“他治”结合起来,实现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的双向管理,合理最大化的使用水利设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专业管理组织机构的建成务必要依赖于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拥有高超专业技术的管理团队是搞好水利工程相关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3.实行计划用水,采用节水设施
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空间分布不均的实际使得众多的水利工程得以兴建,这些水利设施在解决区域间水资源供给不足问题上有着显著的作用,它们发挥的更多是蓄水和调水功能。在水资源紧缺的环境下,必须十分珍惜水资源,将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水资源管理供应部门必须充分掌握水源情况、水利工程情况及生产用水情况,制定出详尽可行的用水计划,做好水资源的输入、引出及调度工作。在计划用水的前提下还应进一步做好接水工作,节约每一点可以节约的水资源,农牧灌溉一直都是水资源消耗的大方向,而水资源在由水利工程设施引入灌溉区域时总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浪费和损失,因此比需要采用相应的节水设施减少浪费,最大化的发挥水资源的作用。水资源的特殊形态使得其无孔不入,极易流失,因此在农牧灌溉时要分外珍惜,并结合诸如喷灌、轮灌等新型灌溉技术充分节约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4.水利工程地基处理技术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地基处理技术也日臻成熟,无论是在施工方法、材料运用还是设备采用上都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而且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地基技术处理方面还充分认识到了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并且在不断努力钻研,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再结合我国水利地基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有选择性的采用国外技术,既保证工程按进度完成,又保证其投入使用后可以安全正常运转。